近年来,绍兴文理学院以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师生对学术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师生知识储备广度和深度。各学院、部门结合学科特色、立足现实需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在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工作中激发创新思维,展示前沿学术成果,探讨学术发展历程,拓宽跨学科合作,助力学生开阔学术视野、夯实科研能力、砥砺学术志趣。
在论坛讲座中激发学术兴趣
“风则江大讲堂”“人才会客厅”“‘惠风’人文讲坛”“‘和畅’科研论坛”……在绍兴文理学院校园里,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去听一场心仪的讲座,参加火花碰撞的交流论坛。
今年开学以来,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袁明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区域国别学院)院长刘鸿武教授;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翻译系列高级职称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黄友义教授;《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主编,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俞伯灵;《浙江学刊》总编辑,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浙江省“151”人才,华东地区优秀主编田明孝……一位位知名学者、业界“大咖”相继来到学校,为师生作专题报告,与师生近距离进行交流。高水平的学术讲座观点鲜明、逻辑严谨、视野宽阔、阐述精辟。
“高质量的学术报告和交流对我们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师生感觉非常“解渴”。一场场内容丰富的讲座和学术交流,开阔了师生的视野,加深了对专业的认识,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学术兴趣,播下了科研的种子。
在教与学中弘扬科研精神
夜幕降临,绍兴文理校园的实验室、教学楼、办公室依然灯火点点,老师们正带领学生一起做项目、搞科研、备竞赛……学校提倡用科研的精神、思维和方法,来支撑教学和育人的高质量。
各二级学院逐步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可以到导师的实验室、工作室与导师、硕士生交流,也可以免费做实验研究,导师手把手教、学生面对面学,科研精神在追寻科学价值的道路上得以传承。“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纸上谈兵与实干的区别,对专业的兴趣逐渐变成热爱。合成三种新染料,我整整花了两年半的时间,失败不下500次,但导师钱红飞老师的严谨和耐心就像一盏明灯,最终我们不断优化,完成了理想的染料合成。”纺织服装学院20级研究生钱蕾从大四起就进入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清洁染整技术研究实验室”进行科研实训,行走在宿舍与实验室之间的小路,是她本科和研究生生活中最深刻的记忆,如今的她即将成为东华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在导师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发出了高水平论文——临床医学专业191班许禛东跟着医学院魏永伟博士课题组在接连在水产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quaculture》发表两篇高水平论文,阐述了鳜弹状病毒在传播屏障分子机制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数理信息学院物理学191班温爽、211班刘奕婷在窦卫东教授的指导下,以共同一作在《Applied Surface Science》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科教191班徐琳峰在导师朱余玲教授的引导下,积极投身科研,发表SCI论文1篇、EI论文3篇。
通过科研项目,学生更早地切身感受导师身上的科研精神,练就科研本领,从而产生一系列学术成果,获得一批学科竞赛奖项。近三年来,我校学生获省级及以上A类学科竞赛奖项963项,其中国家级奖73项、省一等奖(含特等奖)135项;大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45篇,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510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5件。本科毕业生考研升学率从2019年的9.02%提高到2022年的16.42%,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期在学术科研上有新的突破。
在知与行中厚植家国情怀
学校扎根地方,自觉服务国家战略,主动深化城校对接、校企合作,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通过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设立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参与国家级和省级的大调研项目、开展田野思政等多种方式,学生们走出校园象牙塔、走进社会大课堂,逐渐成为追求真理、扎根地方、服务国家的新时代科技和理论的创新生力军。
在土木工程学院,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伍法权带领师生项目团队赴川藏铁路考察,实地学习了解了我国西部山区复杂的工程建设地质环境;一大批教授学者带着学生前往各类地质环境现场作实地研究。两项研究生毕业作品前不久被评选为2021年浙江省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育201班王玉瑶在刚刚落幕的全省高校思政微课大赛中荣获特等奖,作为学校“越讲越红大学生宣讲团”团长,她在学院党委书记陈红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加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活动,为思政理论研究和宣传夯实了专业基础。
在商学院,学生们跟随导师参与各类调查实践活动,为宪法普及四处奔波,一起见证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见证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有序开启。大学生反邪教协会会长孙奕回忆道:“在活动期间,我看到了老师和学长坚毅执着,感觉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这样传递了下来。”
通过濡染观摩和亲身实践体悟,学生学会了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眼光和思维来求知问道,教师则达成了育人和科研的“双目标”。
研究型大学有应用,应用型大学有研究。绍兴文理学院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大步迈进,“有组织的科研”正在落地生花。
编辑:严许媖